10月17日,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中国药学会、人民网·人民健康承办的年全国安全用药月启动仪式暨第四届中国药品安全论坛在京举办。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焦红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国家药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颜江瑛,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公安部、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人员,药品监管部门、医疗机构、科研单位、新闻媒体和科普志愿者等各界人士代表出席启动仪式。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药品安全工作,我国药品法律法规逐渐发展完善,为我国药品事业持续发展、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提供了坚实保障。年,药品监管工作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法规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疫苗管理法》和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先后出台;《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正案和《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也即将提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今年以来,批准药品注册申请件,其中临床急需境外新药11个;个品种个品规完成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批准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件,创新医疗器械14个,医疗器械注册实现网上电子申报;完善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特殊用途化妆品延续许可调整为承诺制审批,企业办事流程由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不断加强,科学监管基础逐步夯实,国际合作力度加大。
今年全国安全用药月活动以“安全用药良法善治”为主题。良法是善治的开始,善治是良法的目标。加强“善治”,需要监管部门不懈努力,不断健全新时代药品监管法规制度体系,持续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构建以审评为主导、临床价值为导向、检查检验为支撑的技术审评体系,推动我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药品质量稳步提升;要持续加强监管,推动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廉洁高效的药品检查员队伍,从而更有力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加大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中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善治”,需要企业担起应负责任,严格落实生产环节“源头”责任、经营环节“中间”责任以及使用环节“终端”责任。“善治”也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科研机构要发挥智库作用,为应对药品安全新挑战、实现产业新发展给予智力支持;行业协会要发挥纽带作用,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媒体要全面、科学、客观、公正报道,加强科普宣传,开展舆论监督;专家学者要发挥科普作用,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开展科普宣传,提升消费者安全用药水平。
药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启动仪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国家药监局政策法规司、科技与国际合作司负责人围绕新修订《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的立法意义、立法思路和主要内容以及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进行了主题发言。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和审核查验中心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本部门在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职业化专业化药品检查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所作的工作。
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始终致力于提升公众安全用药意识,坚守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底线,共同构筑用药安全防线。启动仪式上还发布了《中国家庭用药手册》(疫苗和免疫接种)和年公众十大用药提示,并由专家进行了梳理解读,以提高公众的安全用药水平和健康素养。
年公众十大用药提示一、家庭药箱常整理,安全储药很重要
家庭药箱方便自我药疗,处置一些“小伤小病”。但是如果管理不好,家庭药箱却可能变成药品过期浪费、药物滥用、误服误用的“大祸害”。有儿童和老年人的家庭更要重视家庭药箱的安全管理,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1.药物种类要适宜。可配备一些应急药品和治疗常见“小伤小病”的非处方药或外用药。对于个别处方药如胰岛素,经医护人员指导,也可以在家中储备。同时结合家庭成员具体情况,可储存一些儿童、老年人常用药。每个类别配备1-2个品种即可。
2.分类摆放有学问。外用内服药品需分开存放,急救药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应放置于上层方便取用,成人与儿童用药需分开摆放,防止误拿误服。
3.存放位置要讲究。家庭药箱建议选择带有避光功能的盒子或专用抽屉,不建议使用纸箱,因为易吸潮、且易受挤压破损。一般应放置在阴凉、干燥的地方,胰岛素等需冷藏的药品要放入冰箱冷藏(2-8℃)。药箱应放置于儿童不能触及处,确保不要让儿童或者精神异常者轻易拿到药物,以免误服发生中毒。
4.定期整理有必要。三个月检查一次,最好用原包装并保留说明书,不要随意合并。按效期远近摆放,剔除过期药品,一些药品虽然没有过效期,但开封一段时间后会影响质量和疗效,建议及时更换新的药品,如开封1月以上的眼药水、频繁开盖半年以上的硝酸甘油等。剔除变质药品,如变色、开裂、粘连、结块、发霉、吸潮、有异味的药品等。
家庭药箱仅限于应急,对于不能确诊、症状较重、病情变化较大、用药后短期症状无改善、或者同时应用多种药物的患者,医院就诊或咨询医生、药师等专业人士。
二、药名相近药效远,服药需要看分明
疾病的治疗很讲究对症用药,差之一字,谬以千“药”,有些药品名称相似相近,甚至仅一字之差,但作用与疗效大不相同。例如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前者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黄连素,是止泻类非处方药,用于治疗肠道感染;后者却是升白细胞的药物,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有些药物通用名相同,但是药物剂型不同。例如硝苯地平分散片与硝苯地平控释片,两者都用于治疗高血压,但是分散片可以掰开服用,而控释片则必须整片吞服,除非说明书上明确说明可以掰开服用。掰开或嚼碎服用会破坏剂型结构,导致药物成分不能缓慢释放,也有可能导致药物成分大量进入血液,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在中成药中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例如香连丸与香附丸,前者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湿热型泄泻腹痛;后者舒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血虚型月经不调。诸如以上药物,不胜枚举,患者在使用过程中,若误服药物,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较易混淆的药品,购买或服用时要谨慎。患者在购买和服用药物之前,一定要核对包装上的药物名称,看清楚说明书,可以向医生或药师咨询适应症是否符合,用法用量是否正确。易混淆药品也要分开存放,避免不安全用药隐患。
三、儿童发烧需降温,合理使用退烧药
发烧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是孩子全身免疫系统动员起来的表现,是免疫系统对病原菌做出的积极反应。发烧的时候产热大于散热,盖的多或穿得多,都是不利于散热降温的。
儿童发热时肢体循环变差,会有额头发烫,手脚冰冷的症状。对手脚冰凉的发烧患儿,可以适当多穿点衣服,或者盖上被子保暖。但如果发烧的温度过高,例如已经超过了38度,则不可再盲目穿衣捂汗,低龄的儿童体温调剂机制较弱,汗腺发育的不完全,可能会造成越捂越热,反而会导致体温升高不退,容易造成儿童呼吸困难,甚至出现高热惊厥甚至休克等危险。
孩子发烧后的第一件事,应该是给孩子测量体温,观察孩子的一般表现,只要精神状态尚可嬉戏如常,可先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暂时不用服用药物。可降低室内的温度(大约在24℃),孩子穿得应该适当少一些。同时让孩子补充饮水,并用热毛巾热敷颈动脉、腹股沟或者腋窝、额头、背部,促进散热。
若孩子温度超过38.5摄氏度,可以使用退烧药降温。不同种类的儿童退烧药有不同的代谢途径,一般常用的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两种药品,不要混合服用,一天用药不要超过4次。如果用药后体温还是没有下降的趋势,则需及时就医。
四、多药共用须谨慎,提高用药依从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许多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的发生率上升,常有一人多病、多药共用的情况,导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增加。老年人用药在选药、剂量、疗程、给药方式、用药依从性等方面都应给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