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纪实人文频道纪实人文频道
年春节档,美食纪录片系列《烟火拾味》即将登陆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于2月10日至2月12日、2月15至2月18日22:00暖心播出;2月11日(除夕)至2月17日,每天早晨8:00左右,东方卫视七集连播;爱奇艺、bilibili等视频网站也将于年后倾情上线。
过去的一年是特别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很多人被甩出了原有的生活轨道,人们会停下脚步想一想:什么是我们真正怀念和珍视的?
当这股集体的怀想弥散在瞬息万变又独具魅力的上海,我们发现:一个从人们熟悉的风味美食、充满风情的城市街区、手艺人专注创新的美食故事切入的纪录片系列,将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给予人们以精神慰藉。
手作的老味道里,有着一份亲切感和悠游享受的乐趣;有着一代代人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民以食为天,这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幸福。
SMG纪录片中心“张赉工作室”历时八个月,拍摄制作的《烟火拾味》,不同于时下其他美食纪录片辐射全国,对各地菜肴制作过程的极致呈现。而是以小见大,立足上海本土老字号美食,以美食带出人和食物、人和人、人和城市的生动故事,体现上海人精致、实惠的生活方式和包容创新的人文精神,这是一部味与情高度融合的人文纪录片。
张赉工作室创作团队
创作团队将镜头深入到上海南京路一带老街区的毛细血管,呈现了活色生香和美轮美奂的食物;记录了专注、风趣又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字号手艺人;捕捉了不同食客们独好“这一口”的别样生活方式;展现了上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
创作团队将镜头深入到上海南京路一代老街区的毛细血管
与其他美食纪录片恢弘、正气的风格不同,《烟火拾味》追求轻松、亲切的氛围:无论是老字号大厨们生动风趣的上海话讲述,以及主观诙谐的旁白撰稿,体现了上海人独特的“噱”,可以说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海派美食纪录片风格。
《烟火拾味》追求轻松、亲切的氛围,展现上海人的“噱”
整个纪录片系列分为七集,每集30分钟。
第一集:“魔都标配”;
第二集:“家的味道”;
第三集:“无肉不欢”;
第四集:“馒头奇遇记”;
第五集:“不散的宴席”;
第六集:“面条”;
第七集:“十三时辰”。
片子从不同的主题和角度展现了老字号美食: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功德林素食技艺、燕云楼京帮菜盛宴、米其林一星餐厅老正兴本帮招牌菜、老牌西餐厅德大西餐社的菲力牛排和人气三件套、馋煞无数“肉祖宗”的扬州饭店狮子头、上海汤面界翘楚德兴馆和老半斋的特色面条……
燕云楼京帮菜盛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功德林素食技艺
老正兴行政总厨胡斌,专注又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字号手艺人
熟悉的美食背后有许多不为人所知的动人美食故事:如杏花楼红案、白案大厨和徒弟们的师徒情;上海市劳模、“火腿大王”包增伟的销售秘诀;鲜得来老员工退休前最后一天上班与相识几十年的老食客动容话别、洪长兴乐观励志的“老李和小李”、“九零后”小夫妻的木婚纪念和思乡之情……
泰康食品劳模、“火腿大王”包增伟
鲜得来老员工退休前最后一天上班
与相识几十年的老食客动容话别
拍摄洪长兴厨师老李与小李的故事
“九零后”小夫妻的木婚纪念和思乡之情
纪录片也呈现了人们丰富的生活方式:上海人“屋里厢”的年夜饭美食和过年风俗、“老克勒”雷打不动的早晨“吃咖啡”情调、新雅茶室“水滚茶靓、一盅两件”的早茶文化、作家陈村和文学论坛“小众菜园”里一群“大咖菜农们”的寿宴雅聚……
作家陈村和文学论坛“小众菜园”里一群“大咖菜农们”
值得一提的是:拍摄过程中,创作团队闻讯云南南路美食街改造在即,专程拍摄了小绍兴白斩鸡、大壶春生煎、鲜得来排骨年糕、洪长兴涮羊肉等烙印着老上海味道的美食故事,这或许是这条人们熟悉的老街改造前最完整的一次电视记录。
拍摄云南南路美食街
正如纪录片的片名《烟火拾味》,创作团队尝试以贴近生活的拍摄方式、接地气的美食、专注享受的手艺人和食客,串联起这座城市共同的味蕾记忆,拾起大城小巷的烟火微光。
《烟火拾味》
2月10日-12日、2月15-18日
22:00纪实人文频道
2月11日-17日
原标题:《《烟火拾味》春节开播,拾起大城小巷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