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论文医院应用物联网开展智慧战l

目的:推进面向医疗健康场景的物联网应用建设,实现患者与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实时共享,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法:基于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医院物联网网络平台和基础物联设施,支撑实现涵盖医疗、护理、药品、人员等方面的管理应用。结果:实现了消毒供应和医用耗材的闭环管理、对人员流向的精准定位和防控、远程安全输液监控、院前物联救治协同以及药品安全管理和使用。结论:医院信息化的融合,医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和救治能力。关键词:医院物联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1.引言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陆续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指引》等政策文件,鼓励发挥信息化在辅助疫情研判、创新诊疗模式、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1][2],为配合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统筹规划,充分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以实际抗“疫”效果为指引,明确了利用信息化助力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的措施。

2.建设思路

医院物联网的建设是一个基于医疗信息平台、具有创新应用模式、系统高度集成、数医院管理应用生态链。医院物联网依托于物联网平台,由大量具有感知能力的传感器通过自组织的方式组网,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获取业务数据,采集汇聚层用于汇总各节点获取的数据,并将其打包通过网络上传至核心数据库服务器;核心数据库服务器是强大的后台数据库服务器或服务器集群,用于处理所有业务数据,以实现基于物联网的各类应用[3]。

图1医院物联网架构

平台使用BLE为基础通信技术,以CAN总线进行组网双向通信物联网基础网络,同时具备了信息传输的能力,是近场通信的基础设备,通过专业总线汇集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通道[4]。穿戴设备在起到定位功能的同时,可以采集佩戴者的体征信息,同时能够实现紧急呼叫和双向通信的功能。

3.建设实践

3.1智慧闭环管理

医院基于物联网构建了智慧闭环管理,在疫情防控期间根据疫情特点进行了流程的优化,实现了对药物、标本、耗材、器械的精准全流程管理,为医疗健康卫生增加了一道有效的安全屏障。消毒供应工作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危,是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一个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消毒供应闭环从流程建设的角度出发,优化了管理过程,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流程管理模式.且减少了中间环节,保障了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质量,实现了无菌物品的质量追溯和信息化管理。医院管理目标,合理优化再造流程,将院内外医用耗材的各项业务纳入系统管理,贯穿从采购到给病人使用全流程,从流程管理上形成闭环耗材的来源和去向均有据可查,医院耗材全流程监管与追溯能力,医院耗材管理更加精细化。

图2消毒供应和医用耗材闭环管理

3.2人员精准防控

疫情期间,最重要的防控措施就是对人员流向的防控,基于物联网的人医院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自动同步医护人员的个人信息、排班信息以及所拥有的系统权限等相关信息,对医护人员、患者、后勤人员和维护人员进行定位管理,对特定区域进行出入控制、提醒,用于衣帽鞋服等防疫物资的发放智能的信息和权限判断。系统采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来实现非接触识别,在人员的衣帽鞋服中置入RFID标签,医院隔离病区安装有智能识别装置和控制器,通过IP网络连接到中心服务器,系统自动将所检测到的医护人员相关信息与中心服务器数据进行交互通信,记录人员进出时间,对区域内的相关人员提供有源RFID定位管理,记录人员运动轨迹,对于疑似和确诊患者也可以精确定位,医院在隔离病区、急诊科等关键部位的人员流动管控。

图3人员精准定位管理

3.3物联监护管理

由于新冠肺炎传染性强的特点,隔离病区的床旁生命体征监护成了疫情管理的难点,医院创新使用多参监护仪物联警报管理,采用一体化便携式体征采集设备,实现血压、血糖、体温、脉博等指标的集中测量。采集到的患者数据可上传到智能床头屏和护士站智能大屏系统中,对异常体征进行提醒。设备支持5G/WiFi/蓝牙等多种通信方式,医院网络环境。通过物联网实现了对ICU内固定和移动监护设备的连通,对监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有极大的提升作用,也实现了疫情期间对患者监护的少接触甚至无接触。

图4多参数集中监护管理

3.4远程安全输液监控

针对突发传染事件的输液监控,利用红外传感终端数据采集、无线通讯技术,建设了“医-护-药”一体的安全输液预警监控系统,为医生工作站提供输液前评估、合理输液干预、超说明书用药过滤等功能,为药学工作站提供输液知识库管理、静脉配置管理、输液指标分析等功能,为护士工作站提供输液安全提醒、输液置管选择、输液反应筛查与登记等功能,统一调动医、护、药三方职能,遇到输液意外停止和输液完成,输液监控仪可以锁住输液滴管,同时报警并提醒护士进行处理,实现对静脉输液滴速及输液进度监控,以集中监控屏的方式,在护士站提供可视化的输液集中监控,减少护士巡视可能产生的传染接触。

图5远程安全数据监控

3.5院前物联救治协同

将移动救护系统和车载生命监护设备,医院信息平台与院内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对救护车内患者体征信号的实时采集、处理、上传,让院内专家能够实时监测患者体征信息、提供远程急救指导、打通院内急救通道,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疑似传染病患者在救护车上即刻佩戴内置RFID芯片的腕带,在各防控和接收环节的执行地点入口装置接收器,病人到达该区域便可自动扫描,记录到达该区域的时间以及人员信息,实现救治任务从调度接收开始,至调度派车、患者上车、医院、进入急诊室、介入室、隔离病区等院前院内救治全过程的时间节点采集和控制。此外,在救护车上可为患者办理住院相关手续,并在救护车上直接预约检查和手术,最大程度减少患者救治等待时间。同时,接入已部署至全院所有科室的移动高清视频会议系统,院内专家可通过院内视频终端对救护车现场进行远程视频救治指导。

图6院前物联协同救治体系

3.6智能药品管理

疫情期间,数字化智能药库管理系统在药品的管理和使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药品医院后,使用手持设备扫描RFID标签进行验收,验收后,药库上架过程通过结合RFID、条码、扫描枪和电子指示路径、电子标签,能够做到药品快速准确入库,多个作业区域能够同时入库上架,工作人员根据扫描发票,系统自动审核票据信息、上架信息、采购信息,实现票据快速入库,使患者能够及时用药,对传染病救治和疫情的防控具有积极的意义。利用现代信息与物联网技术,集中统一管理分散的冷库、冰柜及冰箱,全天候实时监测、显示及记录设备温湿度数据,对硬件故障、区域断电以及超过设定范围的温湿度实时报警,医院药品冷链全程管理,为患者的安全用药提供了更大的保障。

图7智能药品冷链管理

4.讨论

医院对传染病的医疗护理[5]、防控救治等能力建设上体现出了巨大的价值,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一是标准建立与落实亟需加强,5G+物联网在医疗软硬件的数据接入方式、格式和传输等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6],医院与网络运营商、硬件设备企业、软件服务企业对接存在难题。需要国家和行业建设统一的医疗数据标准及规范,保证接口、格式等的标准化、规范化,实现智慧医疗系统有效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二是安全和监管有待完善,5G和物联网的开放性以及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加快了医疗数据的流通,加上我国各级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基于5G+物联网的各类信息系统更容易受到外部的攻击,造成医疗数据的泄露风险[7]。医院需要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与网络运营商、科研机构、软硬件服务商加强合作,推进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打造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安全体系。国家要推进覆盖各级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及网络建设,建立统一医疗卫生系统,避免各级疗系统建设水平不齐带来的安全风险。三是人才和资金支撑依然不足,国内现在享受试点政策和医院较少,医院能够建设基础网络、采购物联网设备以及智能终端,同时,复合人才短缺,难以建设及应用具有最佳效果的智慧医疗系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ukouwuweiwan.com/jjyysyrq/883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