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CCTV直播若再迷信输液,中国下一代

输液,俗称打点滴,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由于其量大而且是直接进入血液,主要针对急救和无法通过正常口服者而实施。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

输液大国的医疗怪象

输液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注射剂占所有不良反应的59%以上,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输液,可以说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由于静脉输液必须借助医疗器械,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

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有的医生常大量为病人输注维生素C。其实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使病人出现中毒反应。

滥打“吊瓶”的输液反应也很严重:某科研单位统计:6个医疗单位,一年之中就有例输液反应,其中死亡7例。

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吊瓶”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

输液大国的医疗怪象

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个。一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

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

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

输液本来是临床治疗中一种非万不得已才可采取的措施,可由于人医院出于利益目的,对输液危害性的不明确告知,造成人们总认为输液打吊瓶见效快、疗程短,忽视其危害性,把输液当成喝可乐。

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能吃药则不打针,能打针则不输液”,外国人视输液为小手术,澳大利亚人看病基本没有输液的。美国国家药监局早在年就曾发出警示,两岁以下的小孩,原则上不使用抗感冒药。至于通过输液治疗感冒,在美国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世卫组织的用药原则,在中国早已被颠覆。各方利益驱动下,中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透露出来的几个数字:年我国医疗输液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水平数倍……

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输液的失控在中国已成了重灾区。

医院以药养医的利益链,输液已是多多益善,不开医院立足,“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在这种利益驱使下,医生们的“推波助澜”,成为静脉输液在各种治疗手段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医院每天按人“打点滴”,单按最便宜的青霉素一项计算,一年下来利润就几百万。医院更是惊人。甘肃省卫生厅一位负责人曾经这样说:“输液的比例在治疗中越来越高,和医院过度治疗、过度使用抗菌素,一味强调经济利益有关”。

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自保,也是导致输液泛滥的重要原因。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记者:“我以前也不愿意给患者输液,为此挨了不少骂,有的患者甚至当面跟我拍桌子,说吃了你的药一个礼拜还不见效,为什么不给我开输液?现在我学聪明了,凡病就开输液,再也没有患者骂我了,都对我一脸感激”。人们对输液的认知可用“愚昧”来形容。

著名药物不良反应专家、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专家孙忠实教授称:在所有输液中,有一半以上是没有必要的。国际上公认的用药方针是,口服药应占60%左右,肌肉注射占30%左右,输液占10%左右。医院,输液的比例已经占据主流。

中国的过度治疗,包括滥用抗生素和过度输液,已经在为“医药带来的害处多于带来的好处”做出了生动的解释。严重突破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输液和使用抗生素成为人们常用的医疗方式。“输液有害”是没有哪个医生不知道的,可这种“明知故犯”的背后不外乎是为了个人和集体的利益。杜绝输液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医生自律、病人及其家属配合外,要靠制度保障医生待遇,约束医生行为;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制约医疗机构“高大全、奇新尖”的盲目扩张逐利行为,才有可能制约盲目输液和过度治疗的现象发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ukouwuweiwan.com/jjyysyrq/920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