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眩晕的分类及处理原则
1.1周围性眩晕
周围性眩晕(外周性)眩晕是指由于前庭神经末梢感受器(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节病变引发的眩晕,一般认为,是在前庭神经核团以下的前庭通路病变。
1.1.1常见外周眩晕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病史中患者出现短暂的、有头位方向性变动相关的眩晕,伴有眼球震颤。通过特殊的位置性试验检查,可以发现特异性眼球震颤,通过特异性手法复位治疗,大多患者眩晕和眼球震颤消失。大多无耳聋、耳鸣症状。
(2)梅尼埃病。病史中患者出现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耳鸣和耳胀满感四联症表现,大多单耳发病,排除其他眩晕疾病后,镇静、利尿等药物治疗有效。
(3)前庭神经炎。上呼吸道感染史,患者发作性眩晕症状重,有时伴有剧烈眼球震颤;具有自限性,激素治疗有效,建议康复训练,不建议抗病毒药物治疗。
(4)中耳相关的疾病。
中耳炎:
耳硬化症:
上半规管裂:
(5)突发性聋伴眩晕。突发性聋伴发的眩晕可以表现为前庭功能正常或低下,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BPPV,且耳蜗症状一般早于前庭症状出现。
1.1.2周围性眩晕急诊处理原则
对于首次就诊的周围性眩晕患者建议对症治疗,可以短期使用前庭抑制剂,控制眩晕症状后,进一步检查,确诊或会诊;剧烈呕吐的患者,可以止吐治疗,常用药物有眩晕停、乘晕宁、胃复安、非那根等。对于有反复发作病史的患者,既往已有明确诊断,根据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建议手法复位治疗;梅尼埃病选择药物治疗参见“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前庭神经炎患者可以激素和止晕药治疗;中耳炎患者请耳鼻喉科医生会诊,一旦发现化脓性中耳炎合并颅外、颅内并发症,急诊行外科手术治疗。
1.2中枢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是中枢前庭通路病变导致的。
1.2.1中枢性眩晕的病因和临床症状中枢性眩晕病因比较复杂,如血管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等)、外伤、炎症、脱髓鞘疾病、中毒、神经变性病以及肿瘤等。常见症状包括眩晕、恶心、呕吐,以及其他脑干的症状与体征。
1.2.2中枢性眩晕的辅助检查在急诊科,临床怀疑中枢性眩晕者应该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怀疑后循环缺血者应尽快完善头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技术血管造影(DSA),如果没有条件可以暂时行经颅三维多普勒替代。其他检查包括血脂血糖,电解质,毒物筛查,以及脑血管病的相关检查等。必要时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排查炎性或脱髓鞘性疾病等。
1.2.3中枢性眩晕的处理除了对症治疗,中枢性眩晕的处理原则为针对病因治疗。炎症和脱髓鞘疾病应考虑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抗生素等治疗;肿瘤需要请神经外科协助诊治;脑出血应管控血压,降颅内压,存在三、四脑室梗阻者应脑室外引流,小脑出血可以考虑外科清除血肿。后循环缺血是常见中枢性眩晕的病因,改善脑血循环的药物如天麻素(天眩清)、银杏叶制剂、倍他司汀等药物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急诊科医生一旦怀疑患者为后循环缺血,应该高度重视,并交由神经内科医生处理。作为接诊的急诊科医生首先应该重视此类患者的气道管理,维持气道通畅,防止误吸。其他治疗方案一般包括静脉溶栓、血管内取栓、支架植入手术、抗栓、他汀类用药、扩容等,大面积小脑梗死者可以考虑去骨瓣减压治疗。
1.3精神疾患相关性眩晕
常见精神心理性眩晕(诊断标准参考附录)以头晕/眩晕为主诉的精神疾病包括惊恐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
⑴惊恐障碍。
⑵惊恐发作的处理。
1.4全身疾患导致的眩晕
根据目前的认识,可以导致眩晕的全身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脑肿瘤、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血液病、肾脏疾病等。
1.5原因不明
原因不明是相对的概念。可能是非眩晕专科医生认识的不足,也可能是疾病在某一阶段,尤其是早期,或者是眩晕专业的发展水平,对于患者的病症,暂时无法给出肯定的诊断。
2急诊眩晕的查体内容与流程急诊眩晕的具体查体内容和流程见附录一。
2.1必须实施的查体项目
(1)生命体征监测。
(2)观察并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
(3)眼部检查(瞳孔和眼动检查)。
(4)脑膜刺激征。
(5)病理反射。
(6)肌力与肌张力。
(7)其他密切相关的颅神经检查。
2.2推荐的查体项目
(1)耳部检查。
(2)Dix-Hallpike检查及Rolltest检查。
(3)平衡功能检查。
(4)音叉检查。
(5)HINTS检查。
2.3?急诊眩晕患者评估及处理流程图
急诊眩晕患者评估及处理流程见图1。
附录一急诊眩晕的床旁查体的具体内容
(一)必须实施的查体项目
(二)推荐的查体项目
附录二常见与头晕/眩晕相关的精神疾病的诊断要点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年第3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