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较常见的感染途径有:
1.咽鼓管途径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感染。
2)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百日咳等,可通过咽鼓管途径并发本病,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亦可为上述传染病的局部表现。此型病变常累及骨质,破坏听骨,酿成严重的坏死性病变。
3)不当的捏鼻鼓气或擤鼻,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适当的咽鼓管的吹张或鼻腔治疗等,细菌循咽鼓管侵入中耳。
4)小儿咽鼓管官腔短,内径宽,鼓室口位置低,咽部细菌或分泌物易经此途径侵入鼓室。例如:平卧哺乳时,乳汁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
2.外耳道鼓膜途径
不符合无菌操作的鼓膜穿刺,鼓室置管,鼓膜外伤,致病菌由外耳道直接进入中耳。
3血行感染
极少见。
2临床表现1.耳痛多数病人鼓膜穿孔前疼痛剧烈,夜不成眠;如为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减轻。少数病人可无明显耳痛症状。
2.听力减退及耳鸣病程初期病人常有明显耳闷,低调耳鸣和听力减退。后期鼓膜穿孔后耳聋反而可能减轻。耳痛剧烈者,听觉障碍常被忽略。有的病人可伴眩晕。
3.流脓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血性脓样,以后变为脓性分泌物。
4.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畏寒,发热,倦怠,纳差。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等类似消化道中毒症状。一旦鼓膜穿孔,体温很快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3治疗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为其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或其它抗菌药物控制感染,一般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鼓膜穿孔后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参照其结果改用敏感的抗生素。抗生素需使用10天左右,注意休息,疏通大便。全身症状重者给补液等支持疗法。
2.局部治疗鼓膜穿孔后
1)先以3%双氧水尽量彻底清洗并拭净外耳道脓液
2)脓液减少,炎症逐渐减退时,可用甘油或酒精制剂滴耳。
3)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完全消退后,部分病人的鼓膜穿孔可自行愈合。穿孔长期不愈者,排除中耳乳突腔的潜在病变后,可行鼓膜修补术。
3.病因治疗积极治疗鼻腔,鼻窦,咽部与鼻咽部慢性疾病,有助于再次发生中耳炎。
4护理1.普及有关正确擤鼻及哺乳的卫生知识。
2.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和呼吸道传染病。
3.有鼓膜穿孔或鼓室置管者避免游泳等可导致鼓室进水的活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