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我市急救站点布局的建议

怎样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

大连市政协科教卫委反映: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急救工作,我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院前急救力量进一步增强、指挥调度系统进一步升级、急救站点布局进一步优化,但与我市不断增多的老年人口的巨大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存在的问题:

1、急救站点数量少。国家规定院前急救平均服务半径为5-10公里,国内许多城市已达到平均急救半径为8公里以内,每个急救站点服务人口10万人以下。我市平均急救半径为20-30公里,超出国家规定3倍,尤其是郊区农村服务半径更大。

2、急救站点布局不合理。几乎所有急救站均设在大型医疗机构,造成每次急救车辆都需要从医疗机构出发再送回医疗机构,白白浪费了急救时间。同时,急救站点分布不均衡。中山、西岗两区由于区域面积小,急救站半径小,区域内人口少,每站点服务人口可达到15万~18万,是急救资源最好的区域;沙河口区虽面积不大,但人口较多,每个急救站点平均服务人口数达30多万;而甘井子区区域大、人口多,每站点服务面积平均平方公里,人口40多万,而且三院、四院急救分站集中在甘井子区北部老城区,体育新城区域今年新建了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分站,但泡崖等新建城区成了急救边缘化区域,急救车到达时间一般都在半小时以上。特别是市内四区以外地域面积大,区域内急救站点少,如普兰店、瓦房店、庄河急救中心(站)服务面积高达多平方公里,需承担70万以上人口的急救保障。

3、急救车数量亟待增加。我市共有院前急救车辆,国家规定院前急救核心指标是每3万人1辆,而我市平均为8万人1辆。按照国家规定院前急救核心指标要求,考虑到我市进入老龄化对急救需求增大的实际情况,全市应按平均3万人1辆救护车的标准,应配备辆救护车。据此,全市尚需再购置辆。

4、医护人员编制不足。市急救中心核定事业编个、雇员编制80个。现有职工人,其中,在编人,合同制其他人员人。目前人员编制不能满足我市急救能力发展的需要。

5、财政投入不足。由于财政对急救中心的投入不足,每年市急救中心支出总额的1/3需自行承担。其中,缺口较大为人员经费和救护车辆运行及设备维修费用。因财政定额补助是在预计市急救中心事业性收入达到万元的基础上测算出来的,而实际上虽然急救分站和出车趟次有所增加,但并未按比例增长,再加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单位垫付的资金,尚有万元的缺口。院前急救医疗收费一直沿用年辽宁省物价收费标准,救护车出车费按照年物价局定价,16年没有调整。人员成本高,中心收入不能满足合同人员工资及日常公用经费支出。

为此建议:1

高起点规划布局

建立一体化急救网络体系

按国家要求和我市实际需求,前瞻性地研究和制定与“两先区”城市定位相匹配的急救网络体系建设规划。规划要坚持以保障群众生命健康为目标,本着“救命不能缓,一步快到位”的原则,充分考虑我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急救需求在急速上升的现实,以平均服务半径5公里、每8万人1个急救站点、每3万人1辆救护车、10分钟左右到达急救现场为基本标准,在认真全面考察各区域实际情况后,充分结合城乡功能布局、区域服务人口规模、服务半径、服务需求、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人口密度、人口老龄化程度等因素,通过科学的建模测算,按照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点三级管理模式,统一规划布局急救网络,做到急救全域全覆盖。要充分发挥各区市县政府主观能动性,尽可能的将新建设急救站点设在居民小区或人员密集区域。新建住宅小区要预留急救设施,并将急救与消防通道统一规划设计。

2

增加编制提高待遇

稳定急救人员队伍

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急救人员队伍。应根据规划设立急救站点数量,按照国家制定的急救标准要求,及我市高起点急救体系建设规划制订增编计划,并确保政策落地。完善急救医师职业发展通道,在职称评定上要对急救医护人员适当倾斜,制定出台具体倾斜政策。医院临床医师(含中医)到院前急救机构固定服务的模式,每年滚动式选送临床医师至急救中心服务1至3年,服医院临床岗位工作,并作为院前急救医师的后备应急力量。完善院前急救医师转型发展保障机制。对于服务满25年或年满50周岁以上、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院前急救医师,根据专业类别申请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转岗培训或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出台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分流政策,让年满50岁表现称职的一线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根据意愿转岗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医院,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

适应发展需要

不断完善保障机制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将急救体系建设纳入市本级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保障其与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发展。在市财政确定给予定额补助的基础上,按照全市统一规划方案制订对所增加的急救车辆、人员工资、设备及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计划和方案,加快我市急救能力达标进程。应制定相关政策,将院前急救发生的医疗费用,全部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由医保统筹,突出医疗保险的保障作用。

4

加强指挥系统建设

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建立全市统一的院前急救业务信息管理平台,统一全市各急救中心(站)的院前急救业务数据标准和数据交换接口,实现全市急救业务运行的统一管理。建立急救视频系统,实现智能分级调度指导,实现语音通信的数字化、视频传输的网络化、调度管理的数字化,缩短呼救响应时间、提高城市应急能力,统一分配各种急救资源信息,整体提高的服务质量与速度,提高院前医疗急救的准确性和快捷性,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市政协科教卫委围绕我市急救站点布局进行调研视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ukouwuweiwan.com/jjyyzl/800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