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疼感冒,去医院门诊挂个滴流,这种司空见惯的看病模式将终结。近日,辽宁省卫计委出台《辽宁省年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提出年底前取消三级以上医疗机构(医院或儿科门诊除外)门诊静脉输液,急诊和日间手术患者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可采取静脉输液治疗。也就是说,门诊不允许开输液药品、输液,患者输液只能去急诊或者住院。
门诊输液,作为国人普遍接受的治疗方式真的会退出历史舞台吗?医院又如何确保取消门诊输液不流于形式?近日,记者为此到市卫生计生委进行了采访,并医院、医院、医院、医院。
除儿科门诊、医院已取消门诊输液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成人门诊输液被取消,早已没了往日“吊瓶森林”的场面,只有急诊留观坐着两三名患者。
医院,就医导诊台的工作人员说,门诊输液早已取消,需不需要输液要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来决定。而在医院,记者了解到,医院从未设立过门诊输液,只有儿科门诊有此业务。
对此,医院急诊挂号工作人员说:“早在政策出台前,医院的门诊输液就已经取消,患者因病情确实需要输液的,则统一转入急诊留观或住院治疗。”
在医院,记者从儿科门诊了解到,在儿科治疗中,需要根据患儿情况决定是否输液。据医院工作人员介绍,医院基本只保留儿科门诊输液,这是因为儿童情况比较特殊,群发性比较强,体液在身体所占比重比较大,对体液流失反应比较敏感,儿童感染性疾病所占比例较大。如果孩子是腹泻、脱水,不能及时输液,那么可能会引发其他病症。
我市22医院取消门诊输液据市卫生计生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本溪的22医院已经取消门诊输液。基于年11月1日,医院实施药品零差价,年12月启动分级诊疗后,本溪作为第三批国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早在年市卫计委就在全省率先组织专项研究,在全市统一取消门诊输液,从4医院到18医院,目前已经全部取消,以后还会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推进。
随机采访50位市民多数市民赞成新政随便就输液,就等于本可不做手术的硬要开刀,其本质是过度医疗。过度医疗不仅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耐药细菌的增加,加大患者的负担,而且会极大地遏制医疗技术的进步。据统计,国际上每年每人2.5到3.3瓶的平均输液水准,到了我国就变成8瓶,这是一个令人汗颜的数字。
对此,记者随机调查50位市民,大部分市民赞成新政,认为有利于引导病人合理用药。调查中,有11%的受访者不赞成,认为有些病输液才能好得更快,其他人认为不应该一刀切。“取消门诊输液不是好事,有些病不输液不行啊,取消意味着输液要住院,又要多花一笔钱了。”市民张东一说。
75岁患老慢支的陈老太曾是门诊输液室的常客,基本上每2-3个月就会来打针,每次3-5天。对于取消门诊输液,陈老太有点着急,但医院护士向她解释了多次,才说服了她,并告诉陈老太以后不舒服先吃药。
市民李某则说,关闭门诊输液室后自己看病有些不方便。“以前我经常在门诊打针,现在还不能随便打针了。”李某称,自己咳嗽吃药一个月了还没好,但医生还是让他多喝水再观察。
但是在调查中,大多数市民还是对新政表示非常支持。52岁的杨女士表示,她自己就是一生病就打针,现在身体就不怎么好,吃药效果也不好。所以对待女儿就坚持能喝药不打针,再苦的药都说服女儿喝,现在女儿身体很好。“取消门诊输液是为大家身体好,是个好事。”杨女士说。
根据调查发现,50%的受访者表示会在医生建议下输液,而39%的受访者表示会在吃药不管用的情况下输液。同时,调查显示,市民对过度输液对身体的危害了解不够,很多市民不知道有危害,极少数市民知道会发生副作用,但具体什么样的副作用却并不了解。
取消门诊输液改变认识是关键据医院医教部主任崔则坤介绍,取消成人门诊输液已经不是新鲜事了,“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静注”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临床用药原则,也是国家新医改的方向之一。“以前动不动就输液,因为国人有个习惯,觉得输液好得快。”崔则坤认为,这对健康不利,对身体有影响。医生首先要为病人着想,不要图一时痛快就输液,这是对病患不负责的态度。大部分病患不懂抗生素对身体的影响,也不会拒绝。“医院自动取消,这是一个好的做法,顺民心,对解决医患关系问题有所帮助。”
市卫计委工作人员介绍,很多门诊病种是不需要输液的,而目前最容易滥用抗菌药物的是感冒、腹泻患者及手术患者。“之所以说‘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是因为口服药品经胃肠吸收,不经体内循环系统,对身体副作用很小。而打针药物进入循环系统有限,相比来说输液是将药品直接注射到血液中,参与体内循环,肝、肾的代谢,负担是最重的。”
本报记者王梦实/文字
林林/摄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