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使用激素药会影响发育家长这3大误区,

本文作者: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江少虎

我国哮喘死亡率全球第一

哮喘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慢性疾病。特别是近30年来,工业化所导致的空气污染不断恶化,哮喘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加,目前仍在以每十年20-50%的比率增长,哮喘已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世界第二大致死和致残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全球哮喘负担报告》公布,目前世界范围内约有3亿人患有哮喘,每例死亡病例中就有1例是由哮喘所致。

我们熟知的名人贝多芬和邓丽君均死于哮喘发作导致的呼吸衰竭。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在全球,哮喘所带来的经济成本已超过肺结核与艾滋病的成本总和”。中国的哮喘发病率虽然较发达国家为低,哮喘患者的死亡率却高达10万分之36.7,位居全球第一。

治疗哮喘,激素并没那么可怕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提出哮喘的阶梯化治疗方案,是哮喘治疗史的里程碑,GINA所倡导的治疗方案虽几经修改,始终是国际哮喘治疗最重要的金标准。对有持续症状的轻中重度哮喘患者,用控制剂,如吸入激素和长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病因,预防哮喘发作,在需要时才使用救急的缓解药物。

而在我国,由于普遍存在的激素恐惧心理,对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哮喘控制首选药物吸入性激素的使用不足10%,大多数患者还在使用治疗指南不推荐的口服药物,或过多依赖急性缓解药物。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原则。因此这不但需要医务人员给予正确的指导,对于哮喘患儿来说,更需要患儿家长的配合。

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哮喘病认识不足,只重视发作期的治疗,习惯于发作时喷喷或者吊点滴,而忽略了缓解期的治疗,不能做到坚持用药;还有些家长担心,治疗哮喘病用的是激素药,长时间使用激素药,会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他们宁愿哮喘反复发作也不愿长期用药。

由于家长们的这些误区,导致哮喘患儿得不到规范有效的治疗,引起哮喘反复发作,哮喘病情总是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家长对于哮喘治疗的误区与担心

其实,家长的有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哮喘病的治疗重点不能忽视缓解期,因为这个时期患儿哮喘尚未发作,无明显的呼吸道症状,治疗上可针对患者体质,进行免疫调节,原则上可以用较少的药物达到最好的控制效果。

而家长担心激素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的问题,其实这也是不用太过于担心的,因为患儿吸入的激素只是作用于局部,而且吸入的量很少,即使少量经过呼吸道进入体内也会很快被代谢分解掉,所以不会引起很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

少数患儿使用治疗药物时间过长后,可能会出现口咽部念珠菌感染,但是这个家长也是不必太过于担心的,因为停药后口腔的念珠菌感染自然就会消失了,如果平时用药后注意用清水漱口,也可以减少这种情况发生的机会。

家有哮喘孩子,要注意什么?

那么,如果家里有个哮喘的小孩,家长应该注意点什么呢?

1有哮喘史的小孩,父母要学会自我监测,能够认识到哮喘发作的先兆。

比如胸闷、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流泪等,摸索出哮喘发作的规律性,以便做好预防措施。

2学会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简单紧急处理方法,医院之前先进行自我急救。

当患者哮喘发作的时候,应该帮助他先坐下来,让他的身体略向前倾,或半躺半靠在床头或沙发上,安抚患儿的情绪,及时使用应急药物以减轻哮喘发作症状。

3积极配合医生寻找引起哮喘的过敏原。

通过过敏原检测找出引起哮喘的过敏原后要尽量避免接触或食用引起哮喘发作的东西,如花粉、牛奶、鱼虾、鸡蛋等,发作期间应以清淡富有营养且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同时因为发作时大汗淋漓,比较容易导致患者水电解质不平衡,因此还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另外要慎用阿司匹林之类的药物。

4呼吸道感染是支气管哮喘复发的主要因素,因此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是预防哮喘发作的重要措施。

天气变化时要注意增减衣物,加强营养和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但要注意别过度运动,因为运动量太大的话也可能会诱发哮喘。如果患儿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5病情缓解后应继续使用长期控制药物。

如使用最低有效维持量的吸入糖皮质激素等。

6并存疾病治疗。

70%~80%哮喘儿童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有的患儿并存鼻窦炎及胃食管反流等。这些共存疾病可影响哮喘的控制,需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专家简介

江少虎

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儿科系儿科专业,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小儿急救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余年,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儿科各种急、危、重症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在线咨询医生哦

赞赏

长按







































白巅峰专科医院那里好
博客营销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ukouwuweiwan.com/jjyyjg/191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