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大学教授得了急性白血病生命垂危,

离移植已经过去8个多月了,现在的陈先生和常人看似并无差异,对此,他和家人都激动万分!原本,陈先生已经走投无路,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信心,但没想到最后峰回路转,脐带血移植让他获得了新生。

55岁大学教授患白血病危在旦夕

陈先生今年55岁,江苏人,是一名大学教授。去年,他不幸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而且已经是中末期,随后病情进展,转为急性白血病。

然而,经过多种治疗,对陈先生来说,效果都不理想,最后只能寄希望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医院想到的是做半相合骨髓移植。陈先生有一个独子,但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儿子的干细胞并不适合他移植,主治医生告知陈先生一家,即使儿子的骨髓可以给他移植,但是总体的疗效,可能也不足10%-20%。正当一家人对未来失去希望的时候,前来该院会诊的孙自敏教授得知了他的病情,“做脐带血移植吧,我能有50%左右的把握。”孙教授的话让他们重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孙自敏教授是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脐带血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脐血移植专家。

找到匹配脐血移植成功

不做脐血移植,最多可能活不过3个月了;做移植,至少还有一半以上的希望。于是,陈先生和家人决定拼一拼,跟着孙自敏教授来到了医院。

幸运的是,一份来自浙江的冻存于年的脐带血在经过一系列检测后,与陈先生成功配型,细胞数和活性都非常的好。

尽管一个月前发现陈先生有一些小小的状况,脸上出了一些疹子,还有口腔溃疡,但经过治疗,很快好了。孙自敏教授表示,陈先生和供者的基因已经融合适应。目前,陈先生能像常人一样生活。

脐带血移植给了陈先生又一次生命,然而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甚至网上还流传着脐带血采集会伤害母亲和新生儿的说法。对此,孙自敏教授说:“脐带血的采集是在胎儿断脐后进行的,和母婴已经毫无联系,更不会对他们造成伤害。”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优势

说到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优势,孙教授提到,有供者提供的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身上的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已经不是自己的,而是供者的。供者的免疫细胞在病人体内生长,如果出现免疫排异,就会转化成关节炎、皮肤花斑、口腔溃疡等慢性疾病,虽然恶性病治好了,这些并发症也会伴随患者一辈子,是非常痛苦的。

而脐血移植最大的优势就是移植后慢性GVHD(移植物抗宿主病)问题的发生率低,特别是慢性全身性的GVHD的发生率不超过10%,所以能够使移植好的病人像正常人一样回归社会。另外,临床证明,脐带血移植的复发率是低的。

也就是说,脐血移植一旦植活以后,晚期的排异反应非常轻,生存的病人像正常人一样,看不出来他是做过移植的,并且晚期的生活质量特别高。但目前脐血库的资源仍然非常缺乏,因此孙自敏教授呼吁更多的人了解脐带血的价值,不要浪费脐带血,能够为更多的患者提供生命的资源。

脐带血研究每年有新进展

近日,第二届儿童淋巴组织细胞病国际研讨会在杭州召开,很多蜚声中外的淋巴组织细胞病领域的知名专家参与了研讨会,包括前国际组织细胞协会主席Jan-IngeHenter教授、现任国际组织细胞协会主席MilenMinkov教授、HLH亚专业组主席GrittaJanka教授和在儿童血液或HLH研究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StuartSiegel教授、KejianZhang教授等;同时,也有一批国内血液病领域的知名专医院孙媛教授、医院学科带头人孙自敏教授等与会。

他们就HLH(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恶性淋巴瘤的诊治进展、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内容进行深入阐述。

会上,孙自敏教授作了脐带血移植相关的发言,在报告中,孙自敏教授就自身的丰富移植经验及多篇国内外的脐带血研究论文总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期,脐带血移植后的GVHD和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其他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从而肯定了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同时,孙教授也指出,从脐血移植案例的数量上来看,中国的移植数量虽然逐年攀升,但与美国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的脐带血事业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此前,医院血液中心主任孙媛教授也曾提到:

在全球,除了血液和免疫系统疾病的应用,每年脐带血还有许多新的进展,在学术会议上有许多成熟的报道,尤其在再生医学方面也有突出的进展,包括神经系统的病变,如脊髓损伤、脑瘫、听力丧失、I型糖尿病胰岛细胞功能恢复、自身免疫病的免疫调节等。另外,基因治疗方面也可以选择脐带血。脐带血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熟应用于更多的临床疾病。

(文章来源:杭州网健康健康频道)

我要储存,点击“阅读原文”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能治好嘛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ukouwuweiwan.com/jjyyjg/422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