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两会期间,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消息称,截至年4月,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年的67.9岁提高到年的76.5岁。从总体水平看,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与经济、收入、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更与医疗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
从屠呦呦的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到我国独立研发埃博拉疫苗,我们可以骄傲的说,在医学领域的某些方面,我们国家优秀的医学工作者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端。包括曾经被称为"生命收割者"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也被我们的医学家攻克,创造了白血病治疗史上的奇迹,拯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又称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是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和其他类型的急性白血病一样,患者通常会出现贫血、出血、感染、浸润四大临床症状,若不及时治疗,患者通常会在4-6个月内出现死亡!它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治疗方法、疗效和其他类型的急性白血病不一样,多因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严重出血,而早期死亡,往往让人谈之色变。
为何M3型白血病的死亡率如此之高?那是因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为15、17号染色体异位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可以抑制早幼粒细胞分化成熟,进而导致细胞大量增殖,凋亡减少,其增殖的早幼粒细胞里含有大量的异常颗粒,当这些细胞破坏后,大量异常颗粒释放出来,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严重出血,从而使患者早期死亡。
神奇的死亡密码终被破译—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首次使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
年,一个5岁的小女孩因身患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而向王振义求治。经历过自己的白血病人相继去世的王振义,面对全世界从未应用过的医疗手法,他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潜心多年研究的“诱导分化疗法”将第一次被应用到这个5岁的小女孩身上,他告诉自己“我有勇气,我尊重科学”。
王振义教授
事实证明,有勇气、尊重科学的王振义创造了奇迹。这名小女孩在接受了7天的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她的病情完全缓解。如今,20多年过去了,当时的小女孩已经长成了大人,她依然健康地活着。
之后他又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并由此发现将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和三氧化二砷联合应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使此病患者的5年生存率上升至95%。随着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联合治疗的出现和联合治疗,大大降低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出现DIC的几率,同时提高了治疗效果,使得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的五年无病生存率跃升至90%以上。
“上海方案”—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能够基本治愈
年1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陈竺和陈赛娟教授领导的团队,从本世纪初开始了不懈努力,创建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协同靶向治疗的理论体系,并实现临床转化的重大突破,该突破性成果得到国际上的巨大反响,被誉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现被全球应用。
在大量动物实验、分子调控网络以及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方案,通过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协同靶向治疗例初发APL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达92.9%。该治疗方案的长期安全性也得到了充分证明。从此,该病成为了一个可基本治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中国医护受世界认可,陈竺教授获瑞典舍贝里奖
舍贝里奖被誉为癌症领域的诺贝尔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年度舍贝里将公布,获奖者为:陈竺教授、安娜.德让(AnneDejean)、修格.德.特(HuguesDeThe),表彰三位科学家发现白血病的分子机制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革命性治疗方法。作为优秀的中国医学工作者的代表,陈竺教授的发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他将拯救世界许多患者的生命,并为其他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竺教授在白血病患病率急升的时代,中国医学工作者们用他们的勇气、尊重科学的态度以及超前的专业性为每一位急髓患者带来新的生机,不再谈之色变,患病不可怕,只要我们相信以及支持科学,治愈终有希望,美好生活不再是梦。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在这片鲜有人踏及的土壤之上怒放生命之花!
·END·
图源网络侵删
高蕾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