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奶奶那里陪护,我和妈妈吃完简单的午餐去六院挂水。
妈妈诊断肺炎已是第5天,复诊只能在离家相对较远的六院是理所当然,然而连已经处方好的挂水,都只能在六院,而无医院(CHC)就近医疗。
作为西区最重要的急诊中心之一,六院的急诊室还是一如既往的繁忙。急诊预检台的门口甚至贴上了内科需排队4小时的标识。
年前我自己高烧不退,去CHC被告知现在社区不接收体温超过38℃的患者,医院急诊,因门诊也无法处方所需的药品;年后帮父亲买药,慢性病的药,因为无法在CHC买到医院挂号。而就是这样明确诊断的慢性病,医生只给处方了一盒,也就是一周的药量。
明确诊断的慢性病患者,通常用药只要随方即可,然而由于CHC没药,医院去开药;又由于“单张处方限额”和“药占比”,患者通常每次就诊只能开到1-2周的药,医院开药,也由医院开设了专门的“开药门诊”,这仍然医院人满为患的病症。医院而言,过重的医疗负荷无法推开,而这些年过半百的患者也必医院排队、挂号,就只为了开药、开药、再开药,循环往复。
上海是个非常老龄化的城市,老龄化意味着慢性病患者的数量非常庞大,医疗需求也是日益增多。医院,分级诊疗的目医院的功能,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医院既不能完全承担起慢性病随方的职责,又接不了急症的患者,大部分医院。当然医院,医疗水平到不了三级,医院便宜,变成了相反的医疗资源处于不能被充分使用的状态。
当然,我们应当看到很多好的一面。在中国,我们有个头疼脑热就能迅速就医(在欧洲等你排上队,病已经好了),而且诊疗费用非常低廉(在美国一个挂号费就吓死你),也没听说过哪个国人不敢去看牙(要知道国外看牙可是天价),我们的医保连OTC都涵盖。医联体也正在全国很多地方试点,医院联动,也有三级、二级、医院综合捆绑的。完善的医联体制度下,医院可以将社区病医院就诊,医院的慢性病患者又可以回到社区,进行长期、稳定的慢病管理。
最后放一张急诊室门口的自动售卖机,我们的生活真是越来越便利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