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前半生没日没夜拼命赚钱,积劳成疾;
然后在后半生不知不觉又用尽前半生赚的钱去住院治病......
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医疗已经如洪水猛兽一般淹没到了每一个老百姓的脖颈,我们还能扛多久?
老教授怒谈过度医疗
(建议看完,受益匪浅)
今天,让我们来叹一叹;
有的朋友会问,为什么是“叹”而不是“谈”呢?
在现实面前,除了叹一叹、还能跟谁谈呢?有什么好谈的呢?!!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
还有三分之一死于医源性事故。三分之一是被药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多可怕!
人都死了,药还堆积如山
《人民日报》在《过度医疗猛于虎》一文中报道:人死了,药还堆积如山。医生明知患者是癌症晚期,根本没有治疗价值,仍在拼命开药。
“父亲去世后,我扔了整整三个编织袋的药。人都死了,药还堆积如山,而且都是自费药。”一位癌症患者的儿子许先生说。
老人体检发现肺癌晚期,已经无法手术。为了治疗方便,他选择了家门口的一医院。
一年多,老人陆陆续续出入院10余次,直到去世。此间医药费总计50多万元,当时医保报销封顶线是17万元,其余都是自费。
住院期间,许先生几乎天天陪着父亲,目睹了治疗全过程。
刚住院时,父亲能吃能喝,但医生总是不停地给输液。
老人从早晨起床,一直输到夜里。在输液的同时,还要不断打针,有时一天要打七八针。
“你见过蜂窝煤吗?我父亲的屁股比蜂窝煤还要烂,密密麻麻都是针眼,足有上千个,我都不忍心看。”许先生说。
更令他郁闷的是,每次住院,医生都要给老人开汤药,但老人根本喝不下,端来就倒掉。为此,家属多次要求医生停止再熬汤药,但根本无人理睬。
后来,老人病情加重,但他坚决拒绝住院治疗,因为他越来越反感医生,也不想再花冤枉钱了。
许先生说:“医生明知患者是癌症晚期,仍在拼命开药,而且多数是昂贵的自费药,实在令人寒心!”
不少人都是死于过度医疗
医院的一位医生透露,肿瘤患者是过度治疗的“重灾区”。很多病人并非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过度治疗。例如,对于一期肺癌患者来说,手术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90%。国际上公认的结论是,这类患者术后化疗不受益。但是,我国的治疗都是“流水线式”的,多数病人手术后都要“被化疗”。
有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本来是早期肺癌,只需要做一次手术,花费两三万元,基本就可以长期生存。但是,医生做完手术后,还是习惯性地把他转给了化疗科。
在做了四个疗程的化疗后,病人免疫力急剧下降,随即肺癌复发,并出现脑转移,于是又做了伽马刀手术,结果导致了更大范围的肿瘤转移。由于医生的过度治疗,老先生不仅花费了30多万元,而且踏上了不归路。
心脏支架利润暴利
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曾经在两会提案里揭露了医疗器械市场上存在的黑幕:一个国产的心脏支架,出厂价不过元,医院便成了2.7万元;一个进口的心脏支架,到岸价不过元,医院便成了3.8万元。
心脏支架暴利,这是一件让公众难以接受的事。它的“高利润”不是因为“物有所值”,而是因“流通成本”实在太高,需要以回扣形式“贡献”于医院及医生们。
某医院赚钱
《人民日报》在《过度医疗猛于虎》文中报道,近年来,医院和房地产业一样,已经成为“暴利行业”。例如,医院5年间的年收入由5亿元增加到20亿元,这其实都是患者的“血汗钱”。
央视报道多地滥用抗生素
医院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政策,医院创收越多,奖金越多。
因此,医院多赚钱,而不关心如何让患者少花钱。
现在,医院都在进行新一轮扩张,其背后隐藏的是难以抑制的逐利冲动。
医生问诊三句半全靠高价检查
滥检查是过度医疗的又一特征。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说,现在不少医生问诊三句半,立刻就让病人做CT、造影、核磁。
事实上,这些检查的成本高、创伤大,还可能增加致癌的风险。
看病、检查、治疗、用药这整个就诊流程下来,我们常常能听到抱怨,“这个检查反复做了好几次”或者是“这个药又开多了”。
点滴改变远离过度医疗
《人民日报》怒斥过度医疗,这把锐利无比的手术刀直指中国医疗的病灶,让我们看到了百病缠身的中国医疗康复的希望,但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远离过度医疗,从我们自身做起也很简单,只需有一个好身体,医院,这样自然就能避免成为“过度医疗”的对象。
我们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医生只是我们的助手,想要健康的身体,平时就要注意保养。
怎么保养怎么防?答案是:预防得走在前面。预防大于治疗,健康大于一切!
温馨提示:分享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