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丨八年级下册初中生物复习提纲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种子繁殖。
有性生殖的特点是: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其优点是:无性生殖的繁殖速度快、有利于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常见的方式有:植物的扦插、嫁接、马铃薯的块茎繁殖等,以及细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等。
3.嫁接(下图)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
4、嫁接成活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嫁接产生的新植物体保持接穗的性状,而砧木只为它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苹果、梨、桃等果树常进行嫁接繁殖。(嫁接的两种植物的亲缘关系需较近)
5、扦插是指从植物体上剪取一段枝条,插入湿润的土壤中,使其生根发芽长成新植株的方法。葡萄、甘薯、菊、月季等常进行扦插繁殖。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完全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发育经历了四个过程: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2、不完全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相似。三个过程: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的特点: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蛙生殖发育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变态发育。(不能说完全或不完全变态发育)
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
1、鸟卵的结构:
(1)卵壳上有许多气孔可以透气,以确保卵进行气体交换。
(2)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3)在卵黄外面包裹着卵黄膜,相当于细胞膜。
(4)卵黄相当于细胞质,胚盘含细胞核,进行胚胎发育的场所,将来孵化成雏鸟。
2、不是所有的鸡卵均能发育成小鸡,需要经过受精。受过精的胚盘色浓而大,未受精的胚盘色浅而小。
3.鸟卵既可贮存丰富的营养物质供胚胎发育需要;又有卵壳、卵壳膜的保护,能减少水分的丢失。这都有利于鸟类在陆地上繁殖后代。
4、鸟类生殖特点:体内受精,卵生(有性生殖的一种形式)。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是指亲子代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性。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生物的性状: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方式等特征,统称为性状。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家兔的黑毛和白毛;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3.转基因超级鼠的实验证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亲代遗传给子代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本身。这个实验用到了转基因技术。
4、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例如,萝卜地上和地下部分的颜色是有差异的。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2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三者关系如下图):
3.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精子和卵细胞以外)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
4.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半,成对的染色体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因此,人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基因也成单。如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生殖细胞中染色体为23条,0对。(不同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不同,人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染色体数量为0)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实验一:将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进行人工控制的传粉杂交,得到的子一代全是高茎豌豆。
实验二:把子一代杂种高茎豌豆所获的种子(自花传粉所获)种下去,结果发现长成的子二代植株有高有矮,高矮比例约为3:1。(基因组成比例:DD:Dd:dd=1:2:1)
2.孟德尔对杂交豌豆实验现象的解释:
①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杂种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如高茎)是显性性状,未表现的性状(如矮茎)叫做隐性性状。
②体细胞中的基因成对存在,控制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控制显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或Dd
③基因组成是Dd的,d(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表现,d(隐性基因)和D(显性基因)互不影响,都会遗传下去。
3.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血缘关系越近的人,遗传基因越相近,婚后生育的子女得隐性遗传病的机会越多。近亲结婚的后代中,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机会比随机婚配的后代要高许多倍。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
1.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有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1对染色体,因男女而有差异,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男性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44+XY(性染色体是XY),女性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44+XX(性染色体是XX))(精子中染色体组成:22+X或22+Y,卵细胞染色体组成:22+X)
(注意: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1对,生殖细胞中性染色体只有1条)
2.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如:某夫妇第一胎生男孩,第二胎生男孩的概率为50%,第三胎生男孩的概率为50%)女性只会排出1种卵细胞(22+X);男性的精子有两种类型,(22+X)和(22+Y),在生殖活动中,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因此,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生男生女取决于卵细胞与何种类型的精子结合。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叫可遗传变异(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转基因等);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没有改变遗传物质,是不遗传的,叫不可遗传变异。
2.应用遗传变异原理育种的例子:人工选择育种(基因突变)、杂交育种(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原始地球特点: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
2.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生命起源的过程:
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原始生命为单细胞生物。
根据米勒所做的模拟实验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简单有机物(如氨基酸)。
4.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1.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1)化石在地层中埋藏的顺序比较: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层里,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2)始祖鸟化石证明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
3)蛋白质分子差异
比较: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则越大。
4.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1.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都是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出自《物种起源》,要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4.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5.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选择对人类有利的生物变异以形成新品种,这属于人工选择。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往往很微小。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患者。(例:流感患者是传染源,寄生的流感病毒是病原体)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饮食、生物媒介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对传染源采取的直接措施,如隔离、治疗病人、捕杀病禽)
切断传播途径(如消毒、清洁、戴口罩、不共用餐具、不吃不洁食物、加强检验检疫等间接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对健康人采取的直接措施,如注射疫苗、锻炼身体、增加营养等)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1.
▲(1)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组成的。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
▲(2)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疫苗、异体器官、花粉等异物)叫做抗原。
▲(3)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活性。有的抗原被清除后,相应的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就会被体内存留的抗体再以同样的方式加以清除。
2.免疫:
▲免疫的主要功能:①防御感染;②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免疫并不总是对人体有益的。如在器官移植时对异体器官的排斥;再如对花粉、蛋白质、药物的过敏反应
3.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接种疫苗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来说属于保护易感人群;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说,疫苗属于抗原,会刺激人体产生相应抗体,使人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4.计划免疫:科学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疫苗。
5、艾滋病: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通过静脉注射、不安全性行为、母婴等传播。不过,握手、共同进餐、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第二章用药和急救
1.安全用药:区分处方药(R)和非处方药(OTC),使用前,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确保用药安全。2.急救
3.心肺复苏:当某人呼吸、心跳骤停时采取的急救措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
胸外心脏按压:病人发生心跳骤停,则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将心脏内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组织细胞。
人工呼吸:先做30此心脏按压,并保持气道通畅,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
4.出血和止血:静脉出血,暗红色,缓慢而连续不断流出(按压远心端);动脉出血鲜红色,喷出或一股一股地涌出(按压近心端);毛细血管出血,红色,血流最慢,一般可以自行凝固或冲洗后贴上创口贴。
第三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1.健康定义:健康是一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2.生活方式病:目前,在许多国家,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不再是传染病,而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被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
温馨提示:如需下载“新人教版丨八年级下册初中生物复习提纲”电子版,可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