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次抢救,昏迷1个多月hellip

从“感冒”到器官衰竭,再到治愈,两个月中,22岁的张文(化名)与H5N6禽流感病毒多次“生死搏斗”。

张文(化名)进行复查。

年9月,广东省首例H5N6禽流感在广州突发,“中招”的则是张文。此后,他在中医院,历经了10次抢救。

两个月后,他终于“死里逃生”康复出院,“一口气走上六楼没有问题,睡眠也正常了。”

这种很多人还很陌生的病毒,首次发现于年的四川,属于致死率极高的致病性病毒。据文献记载,-年间H5N6禽流感感染者有22名,其中16名死亡,死亡率极高,约为73%。

无疑,张文是其中幸运的一个。

22岁小伙确诊年广东首例H5N6

年9月27日,中医院急诊科出现了一名“特殊”的患者张文。22岁的他,是广州市白云区人。他发热又呼吸困难,是典型的重症肺炎症状。

那时,他还未被确诊为禽流感。

张文的父亲记得,中秋节那天,家里在白云区江高镇买了只鸡,也就是当天,儿子出现持续性发热,体温最高达到了40℃,同时伴有畏寒、寒战、全身肌肉酸痛等各种症状,与感冒相似。医院就诊时,医生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但用药后,反复发热仍没有好转。

9月27日,张文开始呼吸困难,来到了中医院就诊,急诊医生考虑是重症肺炎,病毒性肺炎,“临床表现觉得他不像是一般的肺炎。”中医院副院长刘超回忆。且张文存在可疑禽类接触史,医院紧急给予吸氧、抗病毒及对症等治疗,并送咽拭子标本至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排查。

两天后,省疾控中心通知,张文被初步检测为禽流感,随后确认为H5N6阳性。

他的病情,也被官方通报出来,为年广东省首例H5N6禽流感病例。

省防控专家表示,H5N6病毒为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病毒的来源是禽类,年四川省报告首例病例。本次发现的病例属于人感染H5N6偶发病例,人传人风险低。

而此时的他,已经出现呼吸衰竭,病情危重。随后,中医院迅速反应,紧急成立了以主管医疗刘超副院长为组长,姚和瑞院长助理为副组长的抢救治疗小组,制定周密诊疗计划,抢救张文。

张文的确诊,意味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开始了。

10次抢救12次大会诊

9月30日上午,张文被转入呼吸内科ICU负压病房。为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中医院腾出整个呼吸科ICU,只收治张文一人。

医护人员在隔离的病房,为张文做检查。

透过隔离房玻璃可以发现,医院为张文配备了独立的心电图机、除颤仪、床边B超机、心脏超声机、X光机及其他抢救治疗仪器,每日安排医生、护士、院感管理人员等30人24小时轮班无缝隙看护,按隔离要求每日投入充足的防护用品如一次性防护服、隔离衣、N95口罩、防护眼罩、手套及消毒物品等。

禽流感,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疾病,让张文多次命悬一线。中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南院区)主任王吉文记得,张文先后经历了10次抢救,医院也先后组织12次全院多学科大会诊,含重症医学、呼吸、心血管等领域的专家共30余人,围绕张文出现的每一个临床问题深入讨论,协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医院12次组织多学科大会诊。

从以下的紧急情况可窥见一斑:

9月30日,张文呼吸困难加重,血压低,转入呼吸内科ICU,当时指尖血氧饱合度降至70%。一面是严重呼吸衰竭和休克的张文,一面是凶险的禽流感病毒,医护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果断地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治疗,使张文病情稍稳定。

10月1日,他入院的第四天,突发血氧下降、指尖血氧饱活度下降至80%,颈部及双侧胸膨胀,检查发现是出现严重的纵隔气肿,整个病房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医生当机立断,在病床边局麻下完成皮下气肿切开排气,可他依旧处于“危险期”。

10月3日,张文烦躁不安,指尖血氧饱活度下降至92%,心率增快至次/分,血压升高至/95mmHg。中医院呼吸内科江山平主任、ICU王吉文主任以及况芳医生和当班护士辛志彬再一次实施抢救,又一次将张文从鬼门关“拉回”。

10月4日,他的双肺弥漫性渗出,“相当于没有肺部了。”江山平说。在机械通气吸纯氧并高水平呼气末正压条件下仍不能维持血氧,为更好地抢救张文,医院决定打通“生命通道”,使用了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体外膜肺氧合(ECMO),床边局麻下置管行V-VECMO模式辅助改善氧合治疗,帮助他度过了危险期。

“昏迷了1个多月,天天晚上发噩梦。”彼时的张文,处于昏迷状态,对这些抢救,大多并无印象。

江山平主任为张文诊治。

治疗药物并无先例

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ukouwuweiwan.com/jjyysyrq/89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