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许奋勇
随着现代医药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药品走进了百姓生活,但由于不安全用药导致的药害事故逐年递增。如不遵医嘱、不按说明书、盲目用药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用药误区,可能会损害公众健康,甚至造成一幕幕致残致死的家庭悲剧。
“双硫仑样反应”刷屏
47岁的何某某和老战友聚餐,才喝了两杯酒就觉得不舒服,开始觉得很热,慢慢就喘不上气了,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以为只是自己感冒了所以酒量变小,过会儿就没事了,但后来居然开始出虚汗,也渐渐没了力气,一看不对,老婆立马打车带他去了急救中心。经过医生的催吐和治疗,老何终于缓解过来。医生询问后,才知道为了赶酒局,下午还有些发低烧的老何在出门前吃了颗退烧药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吃了药不能喝酒,这样会出大危险!”急诊科医生的这句话,和“双硫仑样反应”这个词,随后深刻印在了老何心里。
实际上,许多药物具有与双硫仑相似的作用,用药后若饮酒,可引起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出汗、口干、头晕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引起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及死亡。双硫仑样反应的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和饮酒量成正比,老人、儿童、心脑血管病及对乙醇敏感者更为严重。头孢类、甲硝唑类药物中大部分药物都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部分药品还很敏感。
药师提醒您,马上过年过节了,服用抗生素期间,特别是头孢类、甲硝唑类,绝对不能喝酒!否则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心跳抑制,可发生猝死风险!后果不堪设想!
药驾引起的交通事故
近日,呼和浩特市艺术厅南街发生一起轿车追尾事故。民警到达现场后,肇事司机主动承认,自己服用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快克”感冒药不久便开车,没想到药劲上来了,脑袋迷迷糊糊的,眼前一黑就撞到别人的车上。经呼气酒精测试仪检测,结果为0,排除了肇事司机酒驾嫌疑。事故最终由感冒的司机负全责。
据民警介绍,近几年,他在执勤时遇到多起药驾导致的事故。去年一位药驾司机开车直接撞上一棵大树,司机受伤严重昏迷不醒,送急救,后不治身亡。民警说,这些事故发生的共同原因是,服用药物后药效发作或产生不良反应,致驾驶员出现嗜睡、头晕、乏力、颤抖、视力模糊等症状,最终酿成事故和悲剧。药驾的危害不亚于酒驾、醉驾、毒驾,只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广大驾驶员在服用药物后应谨慎驾车。《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精神类和麻醉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服用后可能出现视觉模糊或耳鸣、眩晕、嗜睡、尿频尿急、动作不能自制等不良反应,无法正常驾驶车辆。世界卫生组织列出了7大类在服用后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并提出在服用上述药品后应禁止驾车。这7大类药品包括:对神经系统有影响的催眠药物、有恶心呕吐反应或变态反应的药物、止痛类药物、兴奋剂、治疗癫痫的药物,以及抗高血压药物和降血糖药物等。
药师提醒,在驾车,从事高空操作等精细工作时如果感冒,最好选用中成药,或选择不含抗组胺药成分的西药。同时,在医院就诊或到药店购买药物时,最好提前向医生说明自己是司机或者从事高空操作等精细工作,这样医生会根据病情更换不影响安全的药物。在用量、禁忌症和副作用方面都要认真考虑,不可超剂量用药,还要尽量避免药物在血液浓度峰值的时间内驾车,从事高空操作等精细工作。
药物引起的酒驾
大家都知道酒后不开车。近日,微博上的一张图被广泛转载,提到藿香正气水会让人“被酒驾”。其实,很多药物都有这个隐患。酒精(乙醇)作为溶剂有利于药效发挥,药酒、口服液、糖浆以及酊类药品中都含有。“涉酒”药品包括五加皮酒、十全大补酒等药酒,左卡尼汀口服液、环孢素A口服溶液等口服液,感冒止咳糖浆、养阴清肺糖浆、人参蜂王浆等糖浆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解暑药,以及复方五味酊、云南白药酊、橙皮酊等酊剂。药酒和酊剂里的酒精最多,在药品说明书中都会明确标注。10毫升1瓶的藿香正气水中,一般含酒精40%~50%,在“注意事项”中说明了服药后不得驾车,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刚吃完这些药就测,可能“醉驾”。《兰州晨报》等媒体曾做过测试,喝下10毫升藿香正气水后立即用酒精检测仪吹气检测,酒精浓度为毫克/毫升,远超醉驾标准(大于80毫克/毫升);10分钟后降为35毫克/毫升,仍高于酒驾标准(大于20毫克/毫升);15分钟后为13毫克/毫升,基本正常。服药后测出的浓度,根据个体情况有所不同,虽然吃这些药后没有明显的感觉异常,但是酒精会影响神经功能,威胁驾驶安全。药师建议,为了谨慎起见,在吃了这些“涉酒”药品后不要立即开车,可适当多喝水,加速酒精代谢,或者喝杯橙汁,橙汁中的果糖能使酒精代谢加速。为防患于未然,开车的朋友应尽量选择不含酒精的药品,吃藿香正气类药物最好选用胶囊、软胶囊、不含酒精的口服液;买药前一定要看清楚成分里是否含有酒精以及酒精含量;吃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对于影响驾驶类的药品应遵循“开车不服药,服药不开车”的原则。
脑出血!是食物还是药物惹的祸?
76岁的吴先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甘油三酯稍高,平时自己在家监测血压和血糖,控制良好。一天,因自感心慌、医院就诊,医生确诊为心房颤动,建议他使用华法林抗凝,医院抽血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一天,吴先生突然出现昏迷,意识不清,偏瘫,医院就诊,复查INR明显升高,为7.5,医生立即让他停服华法林,并立即给予维生素K1。家人很疑惑,吴先生平时按医师要求服药,每月查1次INR一直稳定,这次怎么就增高了呢?医师仔细询问后发现,吴先生在服用华法林期间,自行服用较大剂量的深海鱼油和大蒜,而鱼油和大蒜均可增强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引起出血。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认为,服用中药时需要注意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西药就没有必要了。事实上,抗凝药华法林同样存在一些饮食禁忌,只是常常被患者忽视。
华法林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物常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瓣膜病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预防血栓形成,静脉血栓栓塞,肺栓塞等疾病的抗凝治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常见的出血为牙龈出血、痰中带血、鼻出血、眼球结膜下出血,皮肤瘀斑或者血肿、血尿、阴道出血,月经增多或黑便,严重者可出现脑出血。临床证实,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除由于身体状况、合并用药变化,或酗酒,抗凝效应可出现意外波动外,饮食变化,也会影响华法林的疗效。减弱华法林的抗凝效果的食物包括许多绿色蔬菜包括菠菜,卷心菜、芦笋、西芹、芥蓝菜花,豌豆等富含维生素K,会减弱华法林的抗凝效果。有些食物可增强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如大蒜与华法林合用可使华法林抗凝作用增强,鱼油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凝血相关血栓素和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水平。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还有葡萄柚,含有香豆素类化合物,同时可抑制肝脏有关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减少华法林的代谢,使抗凝作用增强;芒果与华法林合用也可以增强其抗林药物时,要定时监测INR,同时患者需遵从医嘱,才能安全合理使用药物。
药品是一把双刃剑,药物用得合理,可以防病治病;反之,不但不能治病,还会影响健康。轻者可增加病人痛苦,提高医疗费用,重则可能使病人致残,甚至死亡。只有正确合理的使用药物,患者与医师,药师互相配合,才能避免和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