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武汉地区16医院全部休舱。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1月27日应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飞赴武汉,至今已逾40天,一直战斗在抗疫一线未下战场。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的他,同时还是武汉地区首家以中医药治医院总顾问。
在这一特殊时点,张伯礼院士就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抗击疫情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此次疫情后中医药发展前景等问题,接受了《经济参考报》记者的连线采访。
图为张伯礼接受记者采访。记者程敏摄张伯礼指出,客观讲,此次中医药全面、尽早、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前所未有,成效显著。但在救治过程中,中医药也确实遇到了一些认识、政策等方面的困难。他认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开始形成独具我国特色优势的公共卫生治理新模式,至少有四大启示值得深入思考。应当认真总结这次好的经验,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急救体系。
疗效:中医药疗效确切关键环节能力挽狂澜《经济参考报》记者: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最新总体情况如何?请提供包括病例数、治疗药物和治疗效果等具体信息。
张伯礼:截至3月3日0时,在全国确诊病例中,中医药治疗病例达到92.58%。其中,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参与比例分别为91.86%、89.40%。武汉市隔离点当日服用中药患者的比例为96%。医院累计服用中药人数超过90%。因临床治疗的数据多在整理中,仅就几个案例介绍。
医院首批52例患者(普通型40例,重症10例,危重症2例),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4例,单纯西药治疗组18例。数据分析显示: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相比,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减少了2天,体温复常时间缩短了1.74天,平均住院天数减少了2.21天。中西医结合组2例患者从普通型转为重症,单纯西药组6例转为重症。临床治愈率中西医结合组,较西药组高30%。
江夏医院收治例轻症和普通型患者,以宣肺败毒汤和清肺排毒汤为主,配合颗粒剂随症加减,有的辅以太极、八段锦和穴位贴敷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咳嗽、发热、乏力、喘促、咽干、胸闷、气短、口苦、纳呆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目前没有患者转为重症。硚口医院收治例患者,几乎未予以中药治疗,后有32例患者转成重症。这显示了中药干预确有防止病情转重的效果。
医院、医院、广州医院等9个省份23家医院共同参与的,中药连花清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纳入符合要求的名新冠肺炎患者。研究结果显示,主要临床症状消失率、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肺部影像学好转率、临床治愈率以及疾病持续时间等方面,连花清瘟联合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经济参考报》记者:据了解,江夏医院以中医药综合治疗轻症患者为主。请介绍下江夏医院总体疗效数据。
张伯礼:江夏医院收治例患者,轻症约71%,普通型29%,目前没有患者转为重症,已经累积出院例,目前无患者出舱后复阳。患者年龄分布:20-40岁占29.5%,40-59岁占49.3%,60岁以上占17.7%。患者入院症状:约30%的患者存在乏力、气短的症状;约40%的患者有咳嗽症状。中医舌象以舌红苔黄腻、舌淡胖苔白腻为主,脉象以滑脉和濡脉为主。以上中医症状也符合湿邪致病的特点,从热化和寒化表现。经中医辨证,以清肺排毒汤和宣肺败毒方为主,少数人配合颗粒剂随症加减,辅以太极、八段锦和穴位贴敷,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经治疗后,患者体温控制良好。99%患者体温小于37℃,仅有1%的患者体温高于37℃。患者CT影像治疗后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咳嗽、发热、乏力、喘促、咽干、胸闷、气短、口苦、纳呆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我们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