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来临,发烧咳嗽的娃也多了起来,孩子生病,多数家长恨不得“代为受过”。
可谁想,却还会有爸爸粗心地给孩子喂下10倍发烧药。
前几天凌晨,江苏宜兴的一位宝妈一觉醒来,发现孩子浑身滚烫,一量体温,竟然高达38.8℃。
于是,妈妈一边抱起哭闹的孩子,一边赶紧推醒熟睡中的丈夫,让他去药箱里找退烧药给孩子服用。
然而,睡眼惺忪的爸爸,却误把妻子说的“4毫升”听成了“40毫升”,糊里糊涂地给1周岁的儿子喂下了40毫升布洛芬混悬液!
等妈妈察觉到不对劲时,孩子已经大汗淋漓,惊慌失措的夫妻俩赶紧医院急救。
所幸,经过催吐、洗胃、补液等急救措施,孩子最终得以脱离危险。
用错药,后果很严重
糊涂奶爸犯的这个错,真可谓是“很要命”。虽然最终化险为夷,可毫不夸张地说,孩子是去鬼门关里转了一圈。
说起布洛芬混悬液爸爸妈妈都不会很陌生,谁家小药箱里边没有一瓶橘黄色橙子味的“降温神药”?
它的退烧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下丘脑的正常活动,来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加速身体的散热过程。
大部分孩子在服用一小时左右后会有出汗现象,而排汗正是人体进行散热、降温的一大方式,身体的大部分热量随着水分蒸发,体温也就随之下降了。
所以,一旦过量服用,就会引起大量出汗,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甚至出现休克等情况。
除此之外,还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肝肾功能损伤。
而且,婴幼儿机体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发生误服或超量服药的话,药物分解代谢慢,不易排出,对机体主要脏器的损伤会更大,容易有后遗症。
退烧药不是随便用用的
药物是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也能致病。滥用药、乱用药,不但对治疗无益,反而会给病中的机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和伤害。
通常,针对孩子发烧,全球广泛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退烧药是两种口服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我们来给这两种药的正确使用划下重点。
不是一发烧就要用退烧药
3个月以下:不管体温多高,也不管孩子医院诊治,不要在家自行服用退烧药,以免延误病情。
3个月以上:38.5℃以下,如果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好,玩耍、学习等活动不受影响的话,没有必要使用药物。38.5℃以上或孩子不舒服精神差,可用单一成分退烧药。
另外,有过高热惊厥史的孩子,在体温达到38℃时就可以考虑药物降温了。
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孩子
对乙酰氨基酚是儿科临床最常用的退热药,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高热时首选退热药,其商品名妈妈们较为熟悉的是“泰诺林”。
剂量为每次10~15mg/kg,每4~6小时1次,每天不超过4次。
特别注意:
不建议同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和上述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如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氨酚麻美糖浆、酚麻美敏混悬液,以免对乙酰氨基酚过量。
肝病或病毒性肝炎、肾功能不全者、严重心肺疾病患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患儿慎用。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孩子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烧无效的孩子,如果月龄在6个月以上,可以考虑使用布洛芬退烧,也就是妈妈们熟知的“美林”。
儿童服用布洛芬的日常最大用量为每次每千克体重10毫克,每6小时一次,一天最多4次。不超过最大剂量使用都是安全的。
特别注意:
布洛芬退烧过程中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不适用于有脱水症状的孩子。
布洛芬通过肾脏排泄,肾脏功能不好的孩子要谨用。
布洛芬不良反应还包括可能会诱发哮喘,有哮喘的孩子也应慎用。
不建议两者交替用
在医学界,对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迄今为止没有统一共识,这使得对如何交替使用这两种药,由于缺乏统一标准而存在一定风险。
国际公认的权威儿科教材《尼尔森儿科学》、美国儿科学会、澳洲NPS网站、《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等,也都不推荐以退烧为目的交替使用退烧药,而建议只选用一种退烧药。
用药后还要注意这些
退烧时要多喝水,加快排泄进程有利于带走体内热量。
服药降温的同时也需要配合物理降温,如降低环境温度,将孩子置于室温21~22℃的环境中,尽量少穿衣服,洗温水澡或温湿毛巾擦拭全身。
服用退烧药1小时候,体温没有下降且精神状态不好,或连续用药3天以上仍然持续发热,需要就医。
当误服药物或过量服药发生时
关于孩子误服或过量服用药物从来都不是“新”闻,随便一搜,就能看到近期发生的不少触目惊心的案例:
万一意外发生了,该怎么办?
家长在发现孩子误食药物之后一定要保持冷静,先弄清楚孩子误服的是哪一类药物,服用了多长时间,身体有没有不舒服。
如果服用药物的时间比较短、量比较少,孩子的反应不是很强烈的话,家长可以先采用催吐的方法。先让孩子多喝些水,然后用筷子去刺激孩子的咽后壁,迫使其呕吐。
需要注意的是,“催吐”对于年龄较小、已经处于昏厥状态、不肯合作、服入强酸强碱性药物等具有腐蚀性药物的孩子是不适用的。
如果孩子服用药物的时间过长、量比较大、反应较强、已经出现中毒症状的情况下,医院进行抢救,务必带上误服的药物,以便医生了解原因,快速制定抢救措施。
父母是家庭科学用药的第一道防线
《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指出,80%以上的家长存在用药误区:
如“不见效时,加大剂量用药”“中午忘记吃,晚上就加倍用药”“为了孩子能吃下药,将药溶于牛奶/饮料/粥汤后服用”“担心副作用,症状消失就停止用药”等等。
诸如此类的用药误区,比比皆是。
父母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冲动用药,就可能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威胁。
据统计,国内每年死于不良用药的人群中,儿童占到了30%;因用药不当,中国每年约有3万儿童陷入无声的世界,造成的肝肾功能、神经系统损伤更是难以计数。
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源自父母的一念之差。
父母是家庭科学用药的第一道防线,一定要谨记以下安全守则:
1.避免给孩子用成人药,尽量选择儿童专用药品或药品说明书中标明儿童使用剂量的药品。
2.一定要从正规渠道购买药品,切勿擅自从个人卖家购买或者海淘药品。
3.慎重确定剂型剂量,能口服的就不要打针,能注射的就不要输液,严格按照说明书建议的剂量和频率服药,不可以交叉服用类似药品或者擅自加大服用量。
4.儿童用药通常根据年龄来划分,根据体重来计算剂量。不确定时不要盲目猜测,比如孩子明显超重时,一定要请教药剂师或医生来确定用药量。
5.使用药品附带的剂量器,不要随意使用日常生活中的汤匙给药。
6.询问医生服用药物时有没有忌口,对孩子来说有没有禁忌证,药物是否能和饮料、牛奶等同时服用。
7.不要把药品和糖果画等号,明确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吃药,没病吃药会有哪些严重后果。
8.重视药物的存放,不要让孩子单独接触药物,如果在喂药时需要离开,必须先将药物收好。
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记得年发布的一则关于儿童用药的公益片,片中5岁小女孩无声的“诉说”,让无数人泪目:
我的世界很安静
没有一点点声音
妈妈说
我一岁时就会叫爸爸妈妈了
我特别爱笑
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
妈妈说
3年前我发高烧
用药不当后
我的听力越来越弱
我知道声音都在我身边
我很努力听不过就是听不到
妈妈我怕
我不敢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只能远远地看着
有时候我会
大发脾气摔东西
妈妈不是我不乖
只是想对你说话
但着急说不出来
是我把妈妈气哭了
但妈妈却跟我说对不起
衣食住行,我们都想方设法给孩子专属的呵护,但最需要专属的药品,我们却忽略太多。
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尚在成长中的身体太脆弱了,让我们重视儿童用药安全问题,不要亲手给孩子喂下一生的残缺和遗憾。
-END-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