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急性心梗必须及时救治
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年中国心梗患者的数量将达到万人。目前,中国每年约有50-70万名急性心梗病人发病,在这些人当中能够得到再灌注治疗的约5%,且其中仅有16.7%的患者在发病3小时以内得到及时的再灌注治疗。
再灌注治疗是通过溶栓药物、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使完全闭塞的血管重新开通,缺血组织获得再灌注的方法,是介入治疗的重要方法。再灌注治疗是恢复缺血组织供血供氧的最有效方式,其恢复程度同闭塞发生后再灌注实现的时间相关。
叶健烽说,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急性心梗的治疗在发病3小时之后每延误30分钟,心梗后1年病死率增加7.5%。东莞每年发生的急性心梗数量也不少,但此前能够得到及时治疗的急性心梗病例数不超过例。
“开通血管的理想时间是发病后分钟内,每拖延一分钟,就会有大量的心肌细胞死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兰军介绍,如果患者胸痛发作达到6个小时,大部分心肌都已缺血损伤,就算能够得到救治,效果也没那么理想。
胸痛中心在东莞遍地开花
胸痛中心的建设由此更显重要。胸痛中心可整合所有临床资源,通过多学科合作,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能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以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
年12月,东莞便成立省内首个胸痛急救质量控制中心,组建全市的胸通中心建设质控专家组,发布《东莞市胸痛中心建设试行方案》和《东莞市胸痛中心认证基本条件》等系列文件,为全市胸痛中心建设提供了政策和技术保障。
叶健烽介绍,年认证首批六家东莞市的胸痛中心;年,医院、医院、医院通过了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年12月,市胸痛中心联盟成立,这是国内最早的市级胸痛中心联盟之一。
“胸痛中心联盟成立,使全市胸痛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速。”叶健烽说,随后两年内,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先后通过省级和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全市有26家医院建立了胸痛中心,胸痛中心在东莞遍地开花。
胸痛急救网络已基本成形
目前,东莞已基本构建了以区域性胸痛救治医院,在指挥调度中心协调下,快速救治急性胸痛患者的急救网络。绝大多数胸痛患者可在半小时范围内转诊至胸痛中心诊治。
东莞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能力也明显提升,基本能达到患者到达中心大门至导丝通过病变血管的时间在50至60分钟,最快可在20分钟左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今后,东莞市胸痛中心联盟还积极推进胸痛救治单元的建设,争取对胸痛患者进行全网络式覆盖,进一步提升地方胸痛救治水平,让更广大的群众获益。”叶健烽说。
在不断加强胸痛中心建设、提高救治水平的同时,对全民开展科普教育也非常重要。近年来,东莞市胸痛中心联盟积极开展科普义诊,市民急性胸痛早就诊率、呼叫比率、医院之间的协同救治效率提高明显。
东莞市胸痛中心联盟还指派相关医院讲课和现场指导建设中心,联盟还积极开展社区的健康科普工作,培训心肺复苏术,在中国心梗救治日和高血压日等重医院开展科普义诊。
而在胸痛中心建设中,东莞的叶健烽、兰军、赵瑜华三位专家晋升为国家级胸痛中心核查专家,积极参与到省内和国内胸痛中心的指导和核查,不仅提升了东莞在胸痛中心建设领域的学术影响力,通过不断交流,也给东莞源源不断地带来鲜活的理念和思想。
文/广州日报记者汪万里
我就知道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