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人最爱的一碗肉肥多瘦肉少,红白喜

国人好食肉,更讲究烹饪的技巧与方法,无论是“烤、煮、炸、煎”,还是“焖、烧、卤、烹、”,只要有了思路,便会尝试一番,所以,有人说,中国的餐饮是“食客”早就的结果,是“回头客”赋予的文化;就好比北京的“全聚德”、天津的“狗不理”、上海的“生煎包”等等,都是“熟客”攒出来的口碑,“习惯”衍生出的文化!

地处中原腹地的南阳,因为其地处三省交界,所以无论从文化属性,还是从饮食习惯上,都有着集三省特色的特点,今天我们将要谈到的这碗南阳特色“条子肉”,实际上便是起源于外省,后来经南阳改良,而形成的一道地方风味的独特美食。

“好不好”取决于“腻不腻”

条子肉在南阳,可谓是一道待客“名菜”,原因无它,实在、能解馋!加上,南阳人的待人习惯,总是会选择把最好的留给客人,而这一碗软糯中带着香甜的条子肉,无疑是老少皆宜的佳品,成为餐桌上一道下饭的名菜!

而要做一碗上好的条子肉,选肉是关键,这肉不能是纯五花,反倒以带皮的肥肉为最美,取出一块后,先不忙改刀,先用凉水炒一下,取出血沫,然后放在盆中放凉,再往上撒上盐和调料,腌制20分钟后,再切成厚薄相间的条形肉,放在蒸碗里,然后再准备“干豆角”或雪菜,放在肉上当成配菜,放上各种调味,放在笼上蒸40分钟,起锅后,再用香菜点缀一下,格外诱人!

红白喜事的“必备菜”

在传统的风俗中,结婚办酒席,无疑是一个家庭、甚至家族中的大事,因此对于“喜宴”也就格外重视,在南阳的婚宴上,是有所讲究的,分为前场、后场;前场一般要有“四凉”“八热”12道菜,当然也有16个菜的,后场是蒸碗、“四大件”、汤和饭,取“好戏还在后边之意”,所以后场要比前场格外丰盛,这条子肉,便是后场的“重头戏”之一。

特别是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这条子肉,更是多数人的最爱,拿个馒头,从中间掰开,把条子肉放在两块馒头之间,无疑是那个时代中,最好的美味,甚至有的人出外吃桌,会把自己的这份条子肉装到袋子里,拿回家给孩子“秀个包”,而到了近20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条子肉变得没有那么稀奇了,很多人怕“三高”所以,这道名吃,最能剩下不少!

条子肉又称老人菜

软糯的条子肉,配上一个热腾腾的馒头或米饭,无疑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对于老人来说,由于牙齿的松动,其他的肉几乎都很难嚼碎,只有这条子肉却是入口即化的难得的美味!

还曾记得,奶奶最爱条子肉,但每次回老家吃饭,不知是怎样的缘故,总会有客人来访,而在农村的习惯,女人们多数是不坐桌的,所以奶奶先是在厨房里忙做饭,然后等端好菜后,自己“躲到”厨房里吃,这让曾经年少的我,十分疑惑,明明是奶奶的最爱,为何自己不吃,有几次,我会特意挑出一块送到厨房,奶奶总是挤眉弄眼的要我拿回去,有时,贪玩的我忘了拿,奶奶,便是等客人们吃完后,吃剩下的一块、半块!那时的我,总是在心里笑话奶奶的“封建”,现在想想,也许在奶奶心里,那是一种“尊敬别人的美德”!

后来,奶奶因为脑血管疾病,在城里住院,每天只能清淡的稀饭,有次,我提议,给奶奶弄碗“条子肉”,还未等说完,便受到所有人的反对,似乎就是“条子肉”成了祸根,后来,奶奶便与“条子肉”无缘了,可终究也没有逃过“复发”的厄运,离开了我们,多少年过去了,每次参加喜宴,看见条子肉,总能想起奶奶,想起她在厨房吃肉的情景,于是便又忍不住夹上一块,回忆那些曾经爱我们、和我爱的人!

关于南阳人“最爱的一碗肉”,你有哪些想法和感触,欢迎留言、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ukouwuweiwan.com/jjyycc/1117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