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期而至。今年,设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内,紧邻上海人文交流馆旁的上海小吃馆依旧将在进博会期间为参展商和观展者带来一系列海派小吃。来自豫园文化饮食集团的一支11人的餐饮保障团队,坚守“进博岗”,组团供应“上海美食”。
清晨5点多出发
平均每天站立逾10小时
“家住浦江镇,赶到青浦来参加进博会的餐饮服务保障。虽然往返路程有些远,但能服务进博,我感到很光荣。”豫园文化饮食集团现场运营负责人徐正留告诉劳动报记者,团队每天早上7点半左右就开始早早营业,为的是给各大展商的工作人员供应早餐。
中午11时,将迎来进博会开餐后的首日午餐大客流。店内,点心师陶业英、朱素芳正在紧张忙碌。小笼馒头、宁波汤团、小馄饨、面点都是现场制作。
劳动报记者了解到,今年,豫园文化饮食集团共有11位一线职工参与进博保障。清晨从家中出发,早晨7点前到岗,到晚餐后傍晚19时30分左右收工,持续忙碌。而诸如陶业英和朱素芳都是在豫园内的老字号餐饮店工作了20多年的老职工,她们也已连续服务多届进博会的餐饮保障。每天手上忙不停,且全程站立,平均每天要在“进博岗位”上站立超过10小时。
点心现场制作。劳动报记者贡俊祺摄影
秀出20年“功底”
老字号美食色香味俱佳
“我们希望能够在进博会上给大家带来原汁原味的老字号美味。小笼包、宁波汤团、小馄饨和面条都是现场制作。”徐正留说,而在现场制作过程中,点心师们纷纷秀出20年的美食“功底”,献上色香味俱佳的美食。
“提及老城隍庙小吃,小笼包自然是必点。但每个小笼包从面皮到馅心,都值得推敲。”朱素芳告诉劳动报记者,小笼包的面皮、猪肉馅心都要加入鸡蛋,增加营养,比例刚刚好。猪肉馅心中还要加入生姜汁调味,更激发其鲜香,加入皮冻,这样蒸制成熟的小笼包才能够汤汁浓郁。每一片面皮净重约9克、馅心是21克。取一面皮,加入猪肉馅心,再手工包制,每一颗小笼包都要打上18道褶子,外形更漂亮。
而现场制作的小馄饨也大有讲究,加入了虾仁配以猪肉,馅心都是现场剁制。陶业英介绍,小馄饨在制作时要将馄饨皮摊开,放入馅心,然后快速捏起,每一个小馄饨都像是一条条小金鱼,下入锅中盛出时恰如小金鱼在碗中游泳。
手工制作。劳动报记者贡俊祺摄影
“宁波汤团店的老字号汤圆,也是现场点击率颇高的美食。汤圆分为甜、咸馅心,适合不同人群。”陶业英告诉劳动报记者,比如甜口黑芝麻馅心里,要加入猪油、芝麻、桂花和金桔,而咸口的猪肉则搭配蟹粉,堪称一绝。
“午餐大客流,拼的就是制作的手速。一秒钟能包10多个小馄饨。而汤圆则按形状区分甜咸,甜的制成圆形,咸的带有小尖角。”陶业英说。而朱素芳则挑起了制作小笼包的任务,根据往年客流,一笼8只小笼包、平均一天要制作多笼。
制作小笼包。劳动报记者贡俊祺摄影
一品鲜美的秋味
花样美食尽在进博
徐正留介绍,本届进博会上,豫园文化饮食集团除了带来现制现售的南翔小笼馒头、宁波汤团、素菜包、开洋葱油拌面等十多款富有上海特色的小吃以外,还结合秋天当季食材——大闸蟹,首次推出蟹粉捞面,让进博会现场也能一品鲜美的秋味。并增加了鸭血粉丝汤,新鲜嫩滑的鸭血搭配柔韧的粉丝,在保留上海特色的基础上,增添一些时令风味。
他们开放式的档口采取全透明管理,让人吃得更放心的同时,也让老字号小吃的制作过程变成了一处向世界展示本土餐饮匠心技艺的展示窗口。
劳动报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豫园的老城隍庙小吃外,现场,大壶春生煎、吉祥馄饨、鲜得来排骨年糕,以及大富贵、小绍兴等花样美食尽在第六届进博会上海小吃馆。
头图:老字号团队坚守“进博岗”,组团供应“上海美食”。劳动报记者贡俊祺摄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
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yuanshipeng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