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门诊
合理用药
热点聚焦
手术日
医学史
手术日手术室里的惊心动魄
按凶险,无时不刻在发生。。。1
才从隔离病房出来,24小时,10个人的团队插管20多次,快累趴~~~好在总算基本满足了部分重症病人机械通气的需求。
凶险,无时不刻在发生。
考虑了半天,还是把这段视频放上来,大家看不懂仪器没关系,看字就成。
不谦虚,这是武汉疫情一线最真实的抢救实况,是我在隔离病房用污染区专用手机拍摄的。
这个病人插管前血氧饱和度仅有60%,意识已经消失,血压垮掉测不出,心率呈现凶险的室性心动过速。
麻醉医生迅速给药/托面罩给氧/插管……抢救过程中,病人心跳一度“一字跌停板”,立即做心肺复苏,给肾上腺素,做电除颤。
万幸,病人情况迅速稳定,心跳回来了,从60到70到83、84、87……血氧饱和度慢慢回升。
真是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被我们硬生生拽回来。救回一条命的感觉真好!
当广州中山二院支援护士老师用对讲机向办公室汇报病人好转时,执行抢救的麻醉医生都快累得趴在地上了…
ps,每次只要是我们出场,一定是病情危重的时候。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至少是95%以上,但我们接触的病人血氧饱和度都很低,低于80%的血氧饱和度,就撑不了几个小时了,我们就是在和死神抢时间。
2
本人姓凌,医院麻醉医生,讲完视频,再来说说我们这个重症生命支持团队。
前期,由于麻醉科工作的特殊性,我仅数次短暂地前往发热门诊/隔离病区支援,说实话,真当不起“疫情一线”的称呼。
而从本月13日起,我连同本院麻醉科10余名骨干力量,组成了冲在最危险一线的急救插管突击队,简称“插管队”,奔赴西院区隔离病房,真真正正地上火线了。
临出发之际,我们笑着说,“插管队”这个说法似乎还不够悲壮,应该叫“敢死队”。
为什么?一言以蔽之,气道直接开放——呼吸道接触风险最高,没有之一!
重症肺炎的患者很多都需要进行呼吸机治疗。而接受这个治疗时,需要把一根导管经口腔置入气管内,然后与呼吸机管道相连接,这样就可以进行呼吸治疗了。一般把导管置入气管的工作是需要麻醉医生完成的。医院目前使用的是经典的直视喉镜,置入导管时,麻醉医生的眼睛需要凑近患者的口腔方能看到气管开口,从而把导管正确置入气管内。当导管进入插管那一刻,病人的呼吸道会涌出传播力超强的气溶胶!
这个过程有多么危险,我想不言而喻了吧?
分享一下我们麻醉科医生执行急诊气道插管的防护措施:隔离服+防护服,N95口罩+外科口罩、护目镜+防喷溅面屏、两层外科手套、手术帽、双层鞋套。只有这个程度的防护(二级半,没有正压头套达不到三级)才能有效保护医生。
就算防护到位,每天都在接触确诊病例,咳嗽的很多,总归防不胜防。大家都知道,N95只是阻隔95%的有害生物,每天暴露,如果抵抗力低、病毒负荷大活力强,就会感染。
谁不怕感染?可真上了战场,也就顾虑不了那么多。希望我们用手中的喉镜和导管,从COVID19那里,能抢下更多的人命。
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人民,承受了太多苦难。愿一切快点过去。
[版权相关事宜,请联系刀先生]
·END·
冷静
专业
关键时刻派用场